病情播报
9岁男孩,主因“间断发热2周,头晕、头痛5天”入院。入院后患儿持续高热,意识不清,烦躁,查脑脊液白细胞827*10^6/L,糖1.18mmol/L,蛋白912mg/L,血、脑脊液新型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均提示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等敏感。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菌血症(隐球菌),予两性霉素B静点联合氟胞嘧啶口服治疗。两性霉素B自0.05mg/kg/次 QD静点,逐渐加量至0.7mg/kg/次 QD,并维持该剂量。两性霉素B应用第10天,患儿意识较前好转,可经口进食,无发热、烦躁等不适,复查脑脊液白细胞 45*10^6/L,生化正常。
两性霉素B
一、概述
两性霉素B是一种多烯类抗真菌药,通过与固醇类(主要是麦角固醇)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使细胞内容物外漏,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两性霉素B在体外对一系列临床真菌分离株具有抗菌活性,包括假丝酵母菌属某些种、曲霉菌属某些种、毛霉目、所有地方性真菌病的病原体,以及大多数透明霉菌和褐黑色霉菌。两性霉素B对利什曼原虫属也具有抗菌活性。
两性霉素B在临床使用中有不同的剂型,包含脂质体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及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复合物(常规两性霉素B),各剂型的药动学特征不同,不同的脂质剂型药动学特征也不同。本文主要介绍常规两性霉素B。
图1 两性霉素B的结构及作用机制模型
二、药动学
常规两性霉素B的口服吸收较差(<5%),治疗侵袭性真菌病需要静脉给药。两性霉素B与蛋白质高度结合(高达95%),主要与脂蛋白结合,在体内分布广泛。两性霉素B为双相消除,终末半衰期长达15日。在体内经肾脏缓慢排泄,停药后在尿中至少排泄7周。应用尿液碱化可以增加两性霉素B排泄。
三、给药方式及剂量
两性霉素B最常通过静脉给药,开始静脉滴注时先试以0.02~0.1mg/kg给药,以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每日或隔日增加5mg,治疗大多数侵袭性真菌病的剂量通常是每日0.5-1.0mg/kg,制备该药的静脉输液时,将两性霉素B与5%葡萄糖水溶液混合,使药物的最终浓度不超过0.1mg/mL。两性霉素B的药效学为浓度依赖性,一般输注的持续时间不小于6小时。
鞘内给药:对于部分难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可选择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首次0.025~0.05mg(年长儿0.05~0.1mg),以后每日增加0.025mg(年长儿0.1mg),最大量一次不超过1mg,每周给药2~3次,总量不超过15mg。鞘内给药时宜与小剂量地塞米松同时给予,并需用脑脊液反复稀释药液,边稀释边缓慢注入以减少不良反应。鞘内给药导致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包括但不限于恶心、呕吐、头痛、背痛和/或腿部疼痛、肠道和/或膀胱控制丧失、以及神经麻痹,蛛网膜炎是严重并发症。
两性霉素B也可以通过Ommaya囊进行脑室给药,通常为0.01-0.5mg/日。另外,两性霉素B还有膀胱冲洗、腹膜内给药、玻璃体内给药、雾化给药等给药方式。
四、不良反应
1、肾毒性: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可能引起肾毒性,给药后5%-80%的患者出现可逆且往往短暂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由两性霉素B单独导致的严重肾衰竭不太常见,但是肾衰竭的风险会因以下两种因素而上升:利尿剂诱导的容量不足,或者联用另一种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环孢素、有肾毒性的癌症化疗药物或膦甲酸。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显著高于其脂质剂型。
2、电解质异常 :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后远端小管膜通透性增加,尿中排出大量钾离子,可能出现低钾血症,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补充大量的钾。
3、输液相关反应:静滴过程中或静滴后发生寒站、高热、严重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有时可出现血压下降、眩晕等。通常发生在输注过程中(开始后15分钟至3小时内)或给药后立即发生。
4、静脉炎:主要发生于通过小的外周静脉输注该药过程中。尽量减轻血栓性静脉炎的方法包括: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在不同的位置交替输液,避免两性霉素B的最终输注浓度超过0.1mg/mL,避免输注时间少于6小时。
5、心血管系统:如静滴过快时可引起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此外本品所致的电解质紊乱亦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6、其他反应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可逆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此症状可能迟至开始治疗后长达10周才出现。也有其他血液系统副作用的报道,包括严重的白细胞减少。
五、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
IDSA指南针对非 HIV感染和非移植病人隐球菌脑膜炎治疗方案,即诱导期首选两性霉素 B(0.7~1.0 mg/kg/d)联合氟胞嘧啶(100 mg/kg/d,分4次), 疗程在4周以上,病情稳定后改用氟康唑治疗。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数据,我国专家共识推荐诱导期首选低剂量两性霉素B(0.5~0.7mg/kg/d)联合氟胞嘧啶(100 mg/kg/d,分4次)治疗非 HIV感染和非移植病人隐球菌性脑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可适当延长(大于10周)以提高其疗效。
当诱导期治疗4周以上,且病情稳定后,可进入巩固期治疗,IDSA指南推荐巩固期选用氟康唑(400~800 mg/d)8周,之后进入维持治疗,氟康唑200 mg/d,6-12月。
主要参考文献:
1. Saag MS, Graybill RJ, Larsen RA,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ryptococcal diseas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 Clin Infect Dis, 2000,30(4): 710-718.
2. Perfect JR, Dismukes WE, Dromer F,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ryptococcal disease: 2010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 Clin Infect Dis, 2010,50(3):291-322.
3. 刘正印王贵强朱利平等.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 2018; 57(5):317-323.
4. Dismukes WE. Antifungal therapy: lessons learned over the past 27 years. Clin Infect Dis 2006; 42:1289.
5. Kontoyiannis DP, Lewis RE. Antifungal drug resistance of pathogenic fungi. Lancet 2002; 359:1135.
6. Steinbach WJ, Benjamin DK Jr, Kontoyiannis DP, et al. Infections due to Aspergillus terreus: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83 cases. Clin Infect Dis 2004; 39:192.
7. Galgiani JN, Ampel NM, Blair JE, et al. Coccidioidomycosis. Clin Infect Dis 2005; 41:1217.
8. Falci DR, da Rosa FB, Pasqualotto AC. Hematological toxicities associated with amphotericin B formulations. Leuk Lymphoma 2015; 56:2889.
9. Roden MM, Nelson LD, Knudsen TA, et al. Triad of acute infusion-related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analysis of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 Infect Dis 2003; 36:1213.
本文荟萃自公众号:BCH儿童感染,只做学术交流学习使用,不做为临床指导,本文观点不代表数字日志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