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一句迷人而响亮的口号“减负增效”,那所有的“负荷”都是“无益负荷”吗?我们天天叫嚣的“减负”到底减的是什么?有没有一种“负荷”对提高学习三效性是有作用的?有,答案就在认知负荷理论里面!
认知负荷的理论研究最初来源于脑力负荷或心理负荷的诸多研究成果。国际上对脑力负荷或心理负荷的研究最早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勒(Miller),1956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真正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是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的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 于 1988 年,在研究“学习材料和教学方法对学习中概念掌握和认知加工的影响”中提出来的,认为“认知负荷”是指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用的心理认知资源的总量,主要是从认知资源的角度来考察学习,特别是复杂任务的学习。
4大学习机制
人类的记忆分类
人类的记忆主要包含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其容量极为有限;长时记忆是信息的贮存场所,其容量可视为无限,它贮存的信息必须被提取到工作记忆中才能被加工。
认知加工分类
认知加工可分为两类: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前者是一个有意识的序列性的加工过程,速度较慢,需要占用注意资源;后者是一个快速的、自动的并行加工过程,可不经意识的控制而发生,几乎不占用注意资源。
认知加工自动化
经过充分练习,所有的认知加工过程都可达到自动化。
知识表征的基本单位
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是有结构的,图式是知识表征的基本单位。图式建构可把多个元素组织成一个整体,从而减少工作记忆中信息加工单元的数量;图式的自动化水平不同,高度自动化的图式在激活时不需要有意识控制和资源消耗。
3类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
第一种认知负荷来源于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如果学习材料所包含的元素间的关联度较低,给学习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较低;反之,如果学习材料包含的元素之间的关联度较高,给学习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较高。这种负荷我们称其为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是指由学习材料的难度水平带来的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是由相对于学习者经验水平的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所带来的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
第二种认知负荷来源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及其所要求的学习活动,也会带来认知负荷。当这种负荷是不必要的因而干扰图式的获得和自动化时,就是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与学习过程无关的活动引起的,不是学习者建构图式所必须的,因而又称无效认知负荷(Ineffective cognitive load)。
关联认知负荷
第三种负荷来源于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如果学习者头脑中拥有足够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式且这些图式达到高度自动化,就会迅速把当前所面对的信息整合进已有图式中,从而减少信息加工单元的数量,降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如果认知任务要求较低(带来的内在认知负荷较低),使得学习者还有充分的认知资源可用,这时他就可以投入额外一些认知资源来促进图式的建构。这种在建构图式时不是必须但投入后又有利于图式建构的认知负荷,就是关联认知负荷。
12大学习机制
指导渐减效应
伴随学生相关知识的增加, 通过逐步减少问题解决指导,提高问题解决要求,他们省出的工作记忆容量就可用于应对逐步提高的要求。随着专门化知识的增多,相应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降低了对工作记忆的要求,从而释放出更多工作记忆容量用于问题解决。
自由目标效应
当学习目标不太明确或者有多个学习目标时,学习者自行确定目标有助于学习和迁移。如果呈现的问题伴随明确的终点目标,会导致学生解决问题时把几个件同时置于工作记忆中,从而加重工作记忆负荷。目标自由可以降低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从而促进图式的建构。
解答样例效应
在处理复杂认知任务时,如果向学习者提供已经解答的问题样例,则能有效地提升其问题解决水平。解答样例能明确呈现解决问题所需的程序,凸显关于图式特征的清晰信息,因而使学生只须注意与图式获得有关的信息, 减少尝试错误,从而降低其工作记忆负荷,促进图式的获得和规则自动化。
通道效应
巴德利指出,工作记忆对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的加工是分离的, 其中的一部分仅专注于视觉信息,另一部分则仅专注于听觉信息。因此,单纯使用一种信息呈现形式,可能只用到部分工作记忆,使其他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而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呈现形式,则可以提高工作记忆的使用量,增进学习效果。
完成问题效应
使用只完成了部分解答步骤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完成剩余的解题步骤。减轻其认知负荷,促进图式的建构和学习迁移 。
冗余效应
信息可由多种方式来呈现,但单凭一种呈现方式就足以传达这些信息,此时如果将相同的信息以多种方式同时呈现, 学习者就会将冗余的信息同时进行加工,导致外在认知负荷增加,降低学习质量。
注意分离效应
许多教学材料既包括图片信息又包括文字信息,而且图片与相关文字一起呈现。实践表明,这两种信息适当整合有利于学习。但学生同时注意两个或更多信息来源,也会使工作记忆负荷加重,导致注意分散、学习质量下降。
关联元素效应
当学习材料具有高度的元素关联性时,想象效应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学习材料具有低元素关联性时,想象效应不易发生。
想象效应
学生面对一个要学习的程序或概念时,在头脑中想象这一程序或概念,其学习效果要超出仅被要求学习这一程序或概念。当学习者想象信息时,会加工工作记忆中的相关图式,进而促进长时记忆中图式的建构和自动化。
变式效应
在问题解决练习中,变换不同的问题状态和情境,虽然增加认知负荷,但能促进学习迁移。问题情境的变化有助于学习者识别问题及其解答方法的共同特征,分辨其中的无关特征, 从而有助于图式的建立和自动化。
分离关联元素效应
以一种分离的方式逐次呈现有关联性的信息元素,比一次性地呈现所有相关联的元素更能促进学习。
专业逆转效应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会随学习者经验的增加产生逆转。对于低经验水平的学生,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用于高经验水平者会失去效果,乃至产生消极影响。
教学建议
认知负荷理论者认为,前述三种认知负荷是可以累加的。它们的总和如果超出了工作记忆的总体承载能力,就会使学习陷入困境。内在认知负荷是一种基本负荷,除非通过建构另外一些图式或者使先前获得的图式自动化,否则就不易减少。
01
建议一
当学习材料带来的内在负荷较低时
如果由教学设计带来的外在负荷也较低, 学生认知资源有足够的剩余,就可以通过添加关联认知负荷来促进学习。
当学习材料带来的内在负荷较高时
通过降低外在负荷释放工作记忆容量,且尽可能不要增加关联认知负荷,以确保学生有足够认知资源来加工必要信息。
02
建议二
注重三者关系
有效调控学生的认知负荷要注意其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三者之间的累加关系,使之不要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认知超负荷现象。根据三类认知负荷的来源、属性及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把这一任务分解成三个方面,即: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减少外在认知负荷,适度增加关联认知负荷。
03
建议三
适度真实性
适度采用真实学习情境和材料真实材料和情境中隐含的丰富信息,对于有效学习所需的认知加工并非都是必要的。
过分强调情境的真实性
使太多不必要的信息掺杂在学习情境中,会导致学生不能将注意集中于与任务图式相关的信息上,增加其外在认知负荷,损耗其可用于处理有效信息的认知资源。
研究表明
真实性的学习资料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从中抽取深层原理;在丰富的情境中,学习者很少根据事物的抽象关系,而往往根据其表面属性作出反应,这会阻碍深层信息的提取,使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变得困难。
04
建议四
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第一 按邻近原则呈现教学材料,减少注意分散和表征保存。教学中的教学材料呈现应尽可能在时空上保持邻近。凡涉及多来源的信息应该在物理上被整合,以降低对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压力,并释放出认知容量进行其他的信息处理。
第二 清除多余信息,避免冗余效应发生。
第三 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改变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建立在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的,当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有支撑作用时,人们就相对容易理解新知识。
05
建议五
提高相关认知负荷:
第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加大自身的认知努力;
第二 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第三 采用启发式教学;
第四 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本文荟萃自,只做学术交流学习使用,不做为临床指导,本文观点不代表数字日志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