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存活率<10%;
院内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院内生存率<20%;
心肺复前缺氧持续时间延长和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延长–>预后不良;
注意: 下述预后主要在没有进行低温治疗的患者中研究得出来的低温治疗的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
神经系统检查: 心搏骤停后1~3天瞳孔和角膜反射消失,具有很强的预测性。睁眼和眼球自主运动可能早期发生,但并不代表预后良好; 3天后预测价值最佳。运动反应比总GCS评分更能预测病情,且3天后对不良结果的反应最为特异。单次痫性发作和间歇性局灶性肌阵挛不能预测不良预后,但在未受低温治疗的患者中,即使脑干反射完好,弥漫性肌阵挛强烈提示与院内死亡和不良预后相关。接受低温治疗的患者出现弥漫性肌阵挛很少有良好预后。
脑电图: 节律性δ波与更好的预后相关,但电压抑制和爆发抑制伴广泛癫痫样活动提示预后不良;a昏迷模式并非总是与不良结果相关;低温治疗后的缺氧后癫痫持续状态并非总是与不良预后相关;无反应性背景与不良预后有关。
磁共振成像(MRI): DWI/ADC无弥散受限,显示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全脑平均ADC降低可预测不良预后。由卒中医师定性评估影像学的异常,对不良预后预测的敏感性高,特异性有限。常见的DWI/ADC异常包括皮质花边征,分水岭梗死,丘脑、基底异常。MRI表现特征性的时空改变,最初累及基底和小脑,随后是在亚急性早期和晚期皮质和白质发生变化。无反应性背景与不良预后有关。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 比脑电图更准确的预后评估工具,可减少药物和代谢性脑病干扰。正中神经刺激无N20波强烈提示预后不佳。没有足够的数据说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R)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预测价值。
生化指标: 第1~3天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33ug/L与不良预后相关。血清星状胶质细胞S100不能判定预后。
ICP和脑氧合监测: 无足够数据说明判定预后的价值。
学术交流文章,不做为临床依据,特此声明。发布者:Chu,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cu.cn/?p=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