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俯卧位在治疗非气管插管患者低氧血症、改善呼吸窘迫症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经济而被临床广泛应用。《非气管插管患者清醒俯卧位实施策略 中国专家共识(2023)》围绕清醒俯卧位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评估、实施、监测与安全管理、终止时机、并发症预防和健康教育7个主题进行论述,关于非气管插管患者清醒俯卧位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评估,共识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最常累及呼吸系统,约25%-30%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1],病死率可达65%,需给予呼吸支持治疗[2]。俯卧位通气能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促进患者肺泡复张,调节前胸壁灌注,改善通气 / 血流比例,从而提高氧合指数、改善治疗效果[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建议接受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的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同时实施俯卧位通气,即清醒俯卧位通气[4]。对急性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的清醒患者实施俯卧位治疗,可显著改善氧合、降低气管插管率[5]、延缓疾病恶化[6]、降低死亡风险[7]。对清醒俯卧位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沟通互动,有助于治疗的人性化[8]。但在临床非气管插管患者清醒俯卧位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器械移位、压力性损伤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并发症[9]。有研究显示,医护人员对俯卧位实施的技能、流程及实施方案等方面存在认知不足的情况[10]。如何科学、规范和安全地对非气管插管患者实施清醒俯卧位通气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俯卧位通气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机械通气及人工气道等方面,缺乏非气管插管患者清醒俯卧位通气实施的相关指南及共识。因此,本共识制订委员会以循证医学和德尔菲方法学为指导,遴选出非气管插管患者清醒俯卧位通气实施的相关策略,旨在引导临床医务人员正确实施清醒俯卧位技术,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本共识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级别与推荐强度系统(2014 版)[11](表 1~2);共识推荐意见的一致性程度采用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ESPEN)指南和共识推荐意见一致性程度评价表[12](表3)。
本共识适用人群主要为医务工作者,共识的目标人群为需要接受清醒俯卧位治疗的住院患者。
1.清醒俯卧位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1.1 适应证
1.1.1 脉搏血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比值(pulse oxygen saturation/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ratio,SpO2/FiO2)≤315或动脉血氧分压 /FiO2比值(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FiO2 ratio,PaO2/FiO2)≤300mmHg(1 mmHg≈0.133kPa)。〔A 级推荐,一致性(80% 一致)〕
【背景与证据】SpO2 是指血液中与氧分子结合的血红蛋白容积占机体所有可结合氧分子血红蛋白总量的百分比[14]。PaO2 是指机体动脉血中氧分子溶解时所形成的压力,临床上通常利用血气分析仪完成对 PaO2 的检测[15]。SpO2/FiO2 能够反映患者的肺部氧合情况,是评估患者肺功能情况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16]。Taylor 等[17]指出,氧合指数(PaO2/FiO2)能够判断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的临床严重程度,氧合指数越低,提示患者的病情越严重,预后就越差(证据级别:Level 1c)。有研究表明,SpO2/FiO2≤315或 PaO2/FiO2≤300mmHg 是清醒俯卧位通气的适应证[7](证据级别:Level 1c)。一项诊断性研究显示,当SpO2/FiO2为315时,对应的PaO2/FiO2为300mmHg,且SpO2/FiO2为315时在诊断患者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及ARDS方面具有良好的特异度和敏感度[16](证据级别:Level 1b)。
1.1.2 未经氧疗情况下,SpO2≤0.93,或氧流量≥3L/min但不需要机械通气;呼吸频率>30次/min或心率>120次/min。〔B级推荐,大多一致(70%一致)〕
【背景与证据】Taylor等[17]的研究表明,未经氧疗情况下,SpO2≤0.93,或氧流量≥3L/min 但不需要机械通气是进行俯卧位通气的相关适应指标(证据级别:Level 1c)。这是因为SpO2 能够直接反映患者体内的氧储备状态,持续的低氧状态会导致患者机体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同时由于内环境的改变,将对机体的器官功能造成负面影响[18]。呼吸频率>30次/min或心率>120次/min 是进行俯卧位通气的相关适应指标(证据级别:Level 1c)。Allicock等[19]的研究显示,呼吸频率增高会导致患者呼吸肌作功增加,更容易导致呼吸肌疲劳,进而对呼吸功能形成负面影响(证据级别:Level 5c)。
1.1.3经鼻导管、氧气面罩、非重复呼吸面罩(non rebreathing mask,NRBM)、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或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进行氧疗的患者,FiO2达0.3~0.6,SpO2>0.94。〔A级推荐,一致性(83.33% 一致)〕
【背景与证据】低氧血症的发生会对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形成进展性的负面影响。患者发生低氧血症后,建议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如经鼻导管、氧气面罩、NRBM、HFNC和NIPPV等非创伤性呼吸支持。对此类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呼吸状态,提高机体有效氧合,从而降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发生率,最终对患者的预后形成有效的正面引导[20-22]。这一结论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治疗上海专家建议》[23] (简称上海意见)高度一致,即经鼻导管、氧气面罩、NRBM、HFNC或NIPPV进行氧疗的患者,FiO2达0.3~0.6,SpO2>0.94,可推荐进行俯卧位通气(证据级别:Level 5b)。
1.1.4 ARDS 患者肺部影像:有双侧重力依赖区浸润影的表现。〔A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背景与证据】新冠病毒感染在影像学特征分类上以 L/H 型为主。其中,“L”型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胸膜与叶间裂之间有磨玻璃影,患者的通气 / 血流比例较低,提示患者的肺脏重量及可复张性较低。“H”型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靠近重力依赖区存在双侧分布的肺部浸润影,提示患者存在较高的右向左分流,并且具有较高的肺脏重量及可复张性。研究显示,“L”型在患者肺部炎症的进一步发展或患者本身存在肺损伤,会增加转化为“H”型的可能性[16](证据级别:Level 1b)。Chiumello等[24]的研究表明,“L”型患者肺部病理性改变较轻,故推荐使用无创通气,而“H”型患者肺部影像有双侧重力依赖区浸润影的表现,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病理性改变,故推荐尽早开展俯卧位治疗(证据级别:Level 2d)。
1.1.5 患者意识清楚,能自主翻身或配合翻身,可自主识别不适及在最少帮助下改变体位,且能在呼吸窘迫时进行呼救。〔A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一致)〕
【背景与证据】清醒俯卧位可提高患者 SpO2,改善氧合指数,具有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清醒患者有着较好的自我感知及自我调整能力。在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后,大部分患者可自主改变体位。由于患者俯卧位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因胸廓受压而导致呼吸窘迫的发生,在非监护病房中要求患者能在感受到呼吸窘迫时及时做出呼救。上海意见[23]也指出,患者意识清楚,能自主翻身或配合翻身,可自主识别不适及在最少帮助下改变体位,且能在呼吸窘迫时进行呼救是病房清醒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的相关适应证(证据级别:Level 5b)。
1.1.6 清醒孕妇妊娠 4~8 周,在对孕妇姿势和胎儿监测下可使用俯卧位治疗。〔A 级推荐,一致性(80%一致)〕
【背景与证据】Stilma 等[25]指出,孕妇在妊娠早期(4~8 周)实施清醒俯卧位治疗时,通过调整孕妇姿势、进行胎儿监测可提高俯卧位治疗的临床可实施性。操作前后对孕妇体位和胎儿进行额外监测,在没有子宫造影和多普勒超声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听诊器听诊胎儿心率(证据级别:Level 5b)。孕妇若接受俯卧位治疗,应给予氧疗,使SpO2保持在0.95以上,同时需要监测胎儿心率[26](证据级别:Level 5c)。可采取额外的枕头防止孕妇主动脉腔受压[27] (证据级别:Level 4c)。
1.2 禁忌症
1.2.1 绝对禁忌证
1.2.1.1 创伤:不稳定的颈椎、胸椎、腰椎、骨盆、颅骨等骨折。〔A 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1.2.1.2 面部:颌面部严重创伤、骨折;眼压升高或眼科手术≤15d。〔A 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1.2.1.3 神经系统:高颅内压、脑水肿、癫痫频繁发作或精神状态改变。〔A级推荐,一致性(86.67%一致)〕
1.2.1.4 出血:急性出血性疾病或活动性出血。〔B级推荐,大多一致(60% 一致)〕
【背景与证据】不稳定型骨折的病死率高达50%,俯卧位通气需改变患者体位,搬动有不稳定的颈椎、胸椎、腰椎、骨盆、颅骨等骨折患者时,可能会导致骨折端移位或复位后再移位等情况,还易导致重要内脏器官和周围组织损伤。俯卧位时因胸腹受压,肺顺应性降低,气道压力增高,使胸腰椎骨折患者通换气功能受到影响[28](证据级别:Level 2c)。脊柱/颈髓损伤后呼吸肌麻痹,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不能及时有效清除,不推荐俯卧位治疗。而对于脊柱损伤但稳定性良好的患者,可行俯卧位治疗,但在实施俯卧位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翻身过程中应格外注意保护受伤局部的稳定,给予轴线翻身,安置合理舒适的体位,更要注意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29](证据级别:Level 4d)。俯卧位通气造成的眼部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 23%~60%[30];Bertoli等[31]的研究指出,其相关眼部并发症带来的不可逆转的视力缺陷甚至失明,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后的生活质量(证据级别:Level 5c)。长时间俯卧位时,眼静脉压逐渐升高和静脉回流受阻,眼部灌注严重减少,眼压增大,结膜易出血。俯卧320min后,眼压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达到约40mmHg,引起潜在的眼部视功能损害[32](证据级别:Level 5c)。张田等[33]的研究表明,俯卧位时胸腔内压力升高,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减少、上腔静脉回流增多致脑部供血增加,造成高颅内压或加重脑水肿程度(证据级别:Level 2d)。美国危重病监护学会指出,长时间俯卧位通气易引起限制性呼吸障碍,严重时可致二氧化碳聚集、低氧血症,进而发生意识状态改变。对于认知能力下降或躁动的患者,如癫痫、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更高的坠床风险[34](证据级别:Level 5b)。患者发生急性出血性疾病或处于活动性出血状态时,为充分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使血压达到正常水平,需要给予快速大量补液,该方法虽有效,但也可能导致机体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稀释,进而增加出血的风险。此外,大量补液后,血液过度稀释使机体处于全身性液体超负荷而有效循环血容量仍不足的矛盾状态,进一步加重缺氧和酸中毒[35],对于此类患者,不建议俯卧位(证据级别:Level 5c)。
1.2.2 相对禁忌证
1.2.2.1 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率≤40次/min 或≥130次 /min);疑似心肌梗死;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65mmHg或≥110mmHg;心脏起搏器植入≤2d,主动脉内球囊泵。〔A 级推荐,强一致性(90% 一致)〕
1.2.2.2 气道:气道管理困难、咯血、气管切开术≤24h。〔A 级推荐,强一致性(90% 一致)〕
1.2.2.3 腹部:妊娠中晚期、腹部严重扩张、腹部软组织损伤。〔A 级推荐,一致性(86.67% 一致)〕
1.2.2.4 肌肉骨骼:胸壁异常(如胸廓创伤)、脊柱后凸畸形或晚期关节炎。〔B 级推荐,大多一致(73.33%一致)〕
1.2.2.5 体重指数>40kg/m2或体重>135kg。〔B 级推荐,大多一致(66.67% 一致)〕
1.2.2.6 存在明显的肺栓塞高危风险;治疗深静脉血栓≤2d。〔A 级推荐,一致性(80% 一致)〕
1.2.2.7 其他:无他人帮助时无法自主调整位置或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相关部位存在严重压力性损伤。〔B 级推荐,大多一致(73.33% 一致)〕
【背景与证据】俯卧位时患者肺顺应性降低、气道压升高,影响通气 / 血流比例,心脏负荷增加[36](证据级别:Level 1c);若患者疑似心肌梗死或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37](证据级别:Level 4d)、胸廓创伤或腹壁扩张受限,肺的顺应性降低,则影响呼吸[38](证据级别:Level 2d)。心脏起搏器植入短期内更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通气 / 血流比例失调[39](证据级别:Level 5c)。俯卧位通气虽在促进分泌物引流,改善肺非重力依赖区的肺血流分布及气体交换,改善心脏及纵隔对肺脏的压迫,调整胸廓顺应性进而改善氧合方面有积极意义[40-41](证据级别:Level 2c&1a);但若存在气道异物、气管造口术后呼吸道狭窄等情况,易引起患者窒息[42](证据级别:Level 5c)。宋先荣等[43]的研究显示,肥胖是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证据级别:Level 4b)。肥胖患者胸壁和腹部因脂肪堆积,导致膈肌运动受限和肺腔顺应性下降,实施俯卧位会使通气功能部分损伤[44](证据级别:Level 5b)。氧合不足是压力性损伤的潜在危险因素[45](证据级别:Level 5b)。患者俯卧位时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风险高于仰卧位,特别是面部和眼部长期受压增加了缺血性损伤的风险[46-47](证据级别:Level 1c&4d)。若对压力性损伤患者进行俯卧位治疗,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保护风险较大的解剖部位,治疗前给予预防性敷料保护,也可在头部、双膝部、胫前等受压部位贴上泡沫敷料,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47](证据级别:Level 4d)。创伤患者病灶局部出血和周围软组织水肿压迫静脉血管,使静脉血回流缓慢,血液中的血小板增加了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使血小板与受损的血管内膜接触发生聚集,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48]。另外,创伤或接受DVT治疗患者的炎症反应及血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DVT[49]。国内李杰[50]的研究结果显示,创伤后患者 DVT 的发生呈现双峰状,高峰期在伤后第 2 天和术后第 1 天(证据级别:Level 3d)。创伤或接受DVT治疗患者较长时间俯卧位,髂部、下肢、腹腔和盆腔静脉容易受压,使血管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导致血液回流障碍,造成DVT[51-52]。DVT发生后,大部分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或血栓自行溶解,但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阻塞血管后会引起肺栓塞,轻者出现呼吸困难、胸憋、气紧等症状,易与原发呼吸道疾病相混淆,重者则危及患者生命,出现致死性事件[53](证据级别:Level 5b)。对于可引起严重肺栓塞的下肢 DVT患者,一切治疗护理措施应以避免血栓脱落为前提[54](证据级别:Level 5b)。因此,肺栓塞高危风险的患者和接受治疗DVT≤2d的患者,不推荐俯卧位。
2.清醒俯卧位评估
2.1 基础评估
2.1.1 环境评估:保持病房或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安静、舒适,将呼叫器或手机置于患者视线范围内并可触及,同时对患者所用设备进行评估,包括软枕、氧气源、泡沫敷料、血氧监测仪和心电监护仪。〔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2.1.2 身份识别评估:评估患者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诊断。〔A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一致)〕
2.1.3 生命体征评估:评估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SpO2、动脉血气、血流动力学和 PaO2/FiO2,妊娠患者除以上监测内容外,还需加强胎心监测。〔A 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2.1.4 疾病状态评估:体重指数、合并症、给氧方式(经鼻导管、高流量鼻导管、无创通气等)、氧流量、活动能力(在床上从仰卧位到俯卧位独立改变体位的能力)及如厕情况。〔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一致)〕
2.1.5 精神状态评估:在实施俯卧位前,需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A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一致)〕
【背景与证据】为避免患者在操作过程时出现各种不适及并发症,故在操作前应根据环境、患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操作前后各项监测指标等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在患者实施俯卧位前应对病房环境及相关设备进行评估,良好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缓解和消除患者焦虑的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提高治疗效果;精准的设备评估能确保患者实施过程安全,确保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王丽娜等[55]指出,应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并将呼叫器、手机或其他通讯设备放在患者视线范围内并可触及(证据级别:Level 5c)。清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自我俯卧位指南指出,评估的设备应包括软枕、氧气源、泡沫敷料、血氧监测仪和心电图导联(若患者有心电监护)[56](证据级别:Level 5c)。徐燕等[57]在安全评估检查表中提及评估应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诊断(证据级别:Level 5b)。Wiegand[34]提出,在干预实施前,护士应确保患者信息正确(证据级别:Level 5b)。无论是因谵妄、焦虑或是疼痛引起的躁动,都可能对俯卧姿势产生负面影响,此类状况并不是俯卧姿势的禁忌证。医疗团队应制定计划,通过非药物和药物干预有效管理躁动,同时保证患者安全。Dickinson 等[56]和 Wiegand[34]均指出,在俯卧位实施前应评估患者精神状况和心理状况,如使用可靠有效的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焦虑、躁动和谵妄等情况,并且在实施的前、中、后提供适当的管理是确保安全的重要举措(证据级别:Level 5c & 5b)。研究表明,俯卧位治疗前应评估体重、身高、合并症、SpO2、呼吸频率等数据[58](证据级别:Level 1c)。Dickinson 等[56]指出,在俯卧位过程中通过记录精神状态、SpO2、呼吸频率、PaO2/FiO2、给氧方式、氧流量及活动能力(在床上从仰卧位到俯卧位独立改变体位的能力)等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俯卧位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性(证据级别:Level 5c)。Kaur 等[59]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开展清醒俯卧位可提高28d生存率(证据级别:Level 1c)。王丽娜等[55]研究指出,俯卧位前应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SpO2(证据级别:Level 5c)。Yin 等[60]指出,俯卧位治疗前后均需评估患者动脉血气、血流动力学、心率(证据级别:Level 4c)。Stilma 等[25]指出,孕妇在妊娠早期实施清醒俯卧位时,操作前后应对体位和胎儿进行额外监测,在没有子宫造影和多普勒的情况下,应使用临床听诊器听诊胎儿心率(证据级别:Level 5b)。
2.2 专科评估
2.2.1 实施指征评估:医护共同评估患者俯卧位的适应证,是否存在相关禁忌证。〔A 级推荐,强一致性(100% 一致)〕
2.2.2 呼吸道评估:评估患者呼吸窘迫的体征 / 症状,检查有无松脱的牙齿,清理口鼻腔分泌物和异物。〔A 级推荐,强一致性(100% 一致)〕
2.2.3 胃肠道评估:评估患者肠内营养支持途径、有无恶心呕吐,若经胃内喂养,需在俯卧位前1h监测患者胃残余量。〔A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一致)〕
2.2.4 皮肤评估:俯卧位时,需评估受压部位皮肤的完整性,常见的受压部位有前额、脸颊、鼻、下颌、锁骨、肘部、肩部、胸前区、女性双侧乳房、髂前上棘、坐骨、耻骨联合、男性生殖器、髌骨和小腿胫骨等。〔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2.2.5 管道评估:评估各类导管是否在位、通畅、置入刻度及妥善固定。导管预留左右移动及180°轴向翻身的距离长度;输液通路可暂时封管;确认导管能否暂时夹闭;导管固定敷料是否需要更换。〔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背景与证据】在对患者进行基础评估后,还应进行专科评估,包括实施指征、呼吸道、胃肠道、皮肤、管道等情况。针对符合俯卧位通气实施指征的患者,若有相关禁忌证,则应暂缓进行俯卧位通气。Taylor等[17]的研究结果表明,清醒患者在实施俯卧位前应评估有无禁忌证(证据级别:Level 1c)。研究表明,应排除有俯卧位禁忌证或存在俯卧位并发症风险的患者[61](证据级别:Level 1c)。徐燕等[57]的专家共识指出,对有实施指征,但同时有相关禁忌证的患者,应暂缓俯卧位通气(证据级别 :Level 5b)。王丽娜等[55]指出,对于脊柱、骨盆及长骨等不稳定骨折,颅内压增高,严重心律失常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腹部创伤不能耐受体位剧烈变化,妊娠及过度肥胖的患者,应慎用俯卧位(证据级别:Level 5c)。Seckel [62]的研究表明,俯卧位前应评估患者有无呼吸窘迫的表现(证据级别 :Level 5c);王丽娜等[55]指出,俯卧位前应吸净患者口鼻腔分泌物和异物(证据级别 :Level 5c)。Dickinson 等 [56] 指出,实施俯卧位前应禁食至少1h(证据级别 :Level 5c);徐燕等[57]的专家共识指出,实施俯卧位前应评估患者胃肠道有无潴留(证据级别 :Level 5b);上海意见[23]指出,实施俯卧位前1h 应暂停管饲,并评估患者胃残留量,避免反流误吸(证据级别 :Level 5b)。徐燕等[57]的专家共识指出,俯卧位患者面部颧骨处、双肩部、胸前区、髂骨、膝部、小腿胫骨及其他骨隆突的皮肤易受压(证据级别:Level 5b);王丽娜等[55]指出,俯卧位时面部、髂前上棘、双膝、男性生殖器、女性双侧乳房等部位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证据级别 :Level 5c);国际压力性损伤咨询组的专家共识[63]指出,前额、脸颊、鼻子、下巴、锁骨、肘部、肩部、胸前区、女性双侧乳房、髂前上棘、坐骨、耻骨联合、男性生殖器、膝盖、脚背、脚趾是俯卧位的压力点(证据级别:Level 5b)。徐燕等[57]的专家共识提及,应评估各类导管是否在位、敷料清洁、通畅及妥善固定(导管预留左右移动及180°轴向翻身的距离长度,输液通路可暂时封管)(证据级别 :Level 5b);上海意见[23]指出,评估时检查各导管是否在位通畅,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换(证据级别 :Level 5b)。
3.清醒俯卧位实施
清醒俯卧位实施包括评估、用物准备、实施、监测、评价等环节,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以确保实施清醒俯卧位期间的患者安全。清醒俯卧位实施流程见图 1。
3.1 实施前
3.1.1 与团队讨论俯卧位计划,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应尽早实施俯卧位治疗。〔A 级推荐,强一致性(100% 一致)〕
3.1.2 治疗团队应事先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向患者提供俯卧位教育及解释风险和益处 ;说明治疗的作用、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取得理解与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A 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3.1.3 根据需要做好病床的选择,病床周围应保持1 m 左右间距,最好能使用床头床尾可调节升降的多功能病床,并确保氧疗的可及性。〔B 级推荐,一致性(86.67% 一致)〕
3.1.4 俯卧位前,做好翻身前的物品准备,如软垫(可用毛毯折叠而成)、床单、毛巾和枕头若干,心电监护仪或氧饱和度监测仪、氧疗装置、吸引器和抢救车等。〔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3.1.5 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根据需要调整心电导联线,将皮肤减压用品(如泡沫敷料)放置在皮肤可能受压的部位。若有引流袋或造瘘,需放置好引流袋,做好造口护理。〔A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一致)〕
3.1.6 俯卧位至少在进食后的1h开始,并根据需要在体位摆放前提醒患者如厕。〔B 级推荐,一致性(80% 一致)〕
3.1.7 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滴定氧气浓度。如果患者不能耐受(SpO2 低于目标值或患者出现窘迫的症状),指导患者复位。如果症状没有改善,立即通知医生。〔B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一致)〕
3.1.8 将呼叫铃、通讯设备放置在患者视线范围内并可触及。〔A 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背景与证据】俯卧位的实施需要一个医护团队。医生重点评估患者是否适合俯卧位,护士重点监测俯卧位实施期间生命体征及并发症。医护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最终是确保患者俯卧位安全、有效实施,进而达到治疗目的。Dickinson 等[56]和 Taylor 等[17]均指出,在实施俯卧位前,需要向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充分说明俯卧位的目的、操作方法、对疾病的利弊及注意事项,以确保俯卧位顺利开展(证据级别:Level 5c & 1c)。物品准备是俯卧位实施前必不可少的。国际压力性损伤咨询组的专家共识[63]指出,对于非插管的清醒俯卧位患者,通常需要准备毛巾、枕头、软垫和泡沫敷料等减压物品,以最大化地促
进患者舒适,减少因俯卧位导致的压力性损伤的发生(证据级别:Level 5b)。美国危重病监护学会关于俯卧位实施流程的专家共识[34]指出,为了防止俯卧位期间的突发事件,急救设备需安置在床边,便于取用(证据级别:Level 5b)。床边呼叫器可安置在患者视线范围内并可触及,心电监护仪也是有必要使用的,以便快捷了解患者俯卧位期间体征变化[34,56,62](证据级别:Level 5c & 5b)。
3.2 实施中
3.2.1 体位摆放可采用五步俯卧法(图 2)。〔A 级推荐,一致性(86.67% 一致)〕
3.2.2 为了确保俯卧位期间最大化体位舒适,可指导患者采取“海豚式”姿势(图 3A)或“游泳者”姿势(图 3B)。〔A 级推荐,一致性(86.67% 一致)〕
3.2.3 尽可能促进患者的舒适,可抬高床头,枕头可以根据需要放在臀部、手臂和腿下以增加舒适感。应鼓励患者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俯卧姿势,但允许在必要时恢复仰卧姿势。〔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3.2.4 对于特殊清醒俯卧位患者,如老年、肥胖患者等,可鼓励患者侧俯卧位(图 3C)。〔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3.2.5 妊娠患者应根据孕期情况在产科医师的指导下采取侧俯卧位姿势(图 3D),除常规监测外,须加强胎心监测,以确保安全。〔A 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3.2.6 清醒俯卧位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患者氧合改善和耐受情况调整,最短持续30min,最长可达4h,每天可重复2~4次,建议每天总治疗时间尽可能>12h。〔A 级推荐,一致性(83.33% 一致)〕
【背景与证据】清醒俯卧位流程包括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因其每个阶段的操作内容和关注重点有所差异,因此临床医护人员需清晰知晓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俯卧位实施前,医护人员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适应证与禁忌证的评估、环境评估、用物准备[34,56,64]。俯卧位实施期间,要求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清晰掌握俯卧位的方法,如不同俯卧位姿势的摆放要求及作用。其中,“海豚式”姿势,即患者扭转姿势,把头放在床尾区域,抬高床尾约 10°,头、胸、腹部的下方不再加用枕头,使患者呈“海豚式”俯卧位。该姿势可促进静脉回流、降低眼压、减轻面部水肿。“游泳者”姿势,即一只手臂在肘部弯曲,手朝向头部,另一只手臂伸展[19]。Binda等[65]纳入了87例新冠病毒感染存活出院患者,其中 34 例患者实施了“游泳者”姿势俯卧位治疗,通过连续概率模型对俯卧位患者上肢力量进行分析,认为俯卧位姿势不影响患者的上肢力量及活动水平(证据级别:Level 3c)。当患者在进行床上翻转时,医护人员需重点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确保患者身上的管道、氧疗通路无脱落[6,34]。俯卧位实施后,医护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调整、优化体位。Taylor 等[17]关于清醒俯卧位的方案中指出,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尽可能长时间保持俯卧姿势,但允许必要时恢复仰卧姿势(证据级别:Level 1c)。临床实践中,俯卧位姿势也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老年、肥胖、孕妇等特殊人群,可考虑侧俯卧位(证据级别:Level 5c)[56]。一项关于清醒俯卧位持续时间的研究指出,清醒俯卧位持续时间应至少2h[5](证据级别:Level 3c)。Seckel[62]指出,清醒俯卧位持续时间每次应至少30min~4h(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每日2~4次(证据级别:Level 5c)。亚特兰大埃默里医疗集团的一项俯卧位方案指出,对于清醒、能够配合且能够独立完成体位变换的患者,每2h进行1次体位变换,可以按照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卧位—俯卧位的顺序变换体位,其中,俯卧位持续时间应至少1~2h,每日2次[66](证据级别:Level 5b)。上海意见[23]和Guérin 等[67]认为,如果患者能够耐受俯卧位,每天俯卧位持续时间越长越好,同时建议每天总治疗时间尽可能>12h(证据级别:Level 5b & 5c)。
3.3 实施后的监测与安全管理
3.3.1 采取至少 1h 俯卧位试验评估患者耐受性,实施俯卧位后应持续监测患者 SpO215min,若范围在0.92~0.96,且无明显窘迫,则可继续采取俯卧位。〔A 级推荐,强一致性(90% 一致)〕
3.3.2 实施俯卧位治疗0.5、1.0、2.0h及之后每隔2h均应动态监测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和呼吸窘迫的体征 / 症状、SpO2、MAP、给氧装置、氧浓度及氧疗方式;俯卧位实施后1h内需查1次动脉血气分析。如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及有不适主诉,应及时处理。〔A 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3.3.3 观察俯卧位实施前后各种管道在位及通畅情况,尤其氧气管道、静脉通路及引流管,应避免其受压弯曲或意外脱落。〔A 级推荐,强一致性(100%一致)〕
3.3.4 使用数字分级法评估患者的舒适度和疼痛程度,特别是有腰背部疼痛史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A 级推荐,一致性(83.33% 一致)〕
3.3.5 无创通气俯卧位患者,应监测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FiO2 及自主通气模式,可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或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以提高 SpO2 并降低呼吸频率,必要时,可以使用对呼吸抑制较小的镇静剂。〔A 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3.3.6 使用轻度镇静提高患者耐受力时,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以免延迟气管插管 / 有创通气。〔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3.3.7 实施清醒俯卧位的孕妇,需对胎位和胎儿进行额外的监测。〔A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一致)〕
3.3.8 对于所有接受清醒俯卧位治疗的患者,均需监测和预防相关并发症,并建立俯卧位记录表(表 4)。〔A 级推荐,强一致性(100% 一致)〕
【背景与证据】精准的监测可及时发现俯卧位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障患者安全。Gürün Kaya 等[68]的研究指出,监测患者对俯卧位的耐受性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证据级别:Level 5c)。Dickinson 等[56]的指南指出,患者应在开始时进行至少 1h 的清醒自我俯卧位试验,以评估耐受性(证据级别:Level 5c)。Bamford 等[64]的研究提出,在实施俯卧位后应持续监测 SpO2 15min,若范围在0.92~0.96(如果有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的风险,则为0.88~0.92),且无明显窘迫,则可以继续采取俯卧位,不符合者应查看 SpO2 下降的原因和讨论是否终止俯卧位(证据级别:Level 5b)。Seckel[62]认为,在俯卧位实施后应监测患者 SpO2、呼吸频率和呼吸窘迫的体征 / 症状,以观察患者呼吸改善情况及耐受程度,及时调整方案(证据级别:Level 5c)。Scaravilli 等[69]通过对比俯卧位前 1~2h、俯卧位期间及俯卧位结束后 6~8h 3个时间段的给氧装置、呼吸设置、动脉血气分析等数据,总结出俯卧位可有效改善非插管自主呼吸的呼吸衰竭患者 SpO2的结论(证据级别:Level 3c)。Lehingue 等[70]的研究表明,在俯卧位实施后的 1h 内应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证据级别:Level 1c)。上海意见[23]指出,在实施俯卧位前需对患者进行彻底的口腔护理,并鼓励患者主动咳痰,对不能主动咳痰者,操作前应吸净口鼻腔和气道内分泌物;对于有管道的患者,需加强观察导管刻度是否与俯卧位前一致,记录管道名称及置管长度,确保通畅,防止出现压迫、扭曲、移位、脱出等情况,确保管道安全(证据级别:Level 5b)。Cammarota 等[71]使用数字等级量表进行舒适度的评估(0 分表示最差舒适度,10 分表示最高舒适度),发现舒适度差是俯卧位持续时间短或中断的主要原因(证据级别:Level 1c)。Raoof 等[6]的研究提出,还应使用疼痛数字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特别是存在腰背部疼痛史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证据级别:Level 5c)。此外,对于无创通气俯卧位患者应进行床旁监测,以观察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FiO2 及自主通气模式,在俯卧位 0.5h后检查血气分析,可通过调整 CPAP 和 PSV 以提高 SpO2 并降低呼吸频率[6](证据级别:Level 5c)。Taboada 等[72]的研究表明,可通过轻度镇静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但需要密切监测患者呼吸状态,以免导致呼吸窘迫患者延迟气管插管有创通气(证据级别:Level 3e)。Stilma等[25]研究表明,针对孕妇应对胎儿进行额外的监测,在没有分娩记录和多普勒的情况下,应听诊胎儿心率进行胎儿监护(证据级别:Level 5b)。
4.并发症预防
4.1 压力性损伤
4.1.1 应在俯卧位常见受压部位(如头面部、躯干部及会阴部等)正确使用皮肤减压用具。〔A 级推荐,强一致性(90% 一致)〕
4.1.2 心电监护患者应从前胸壁取下心电导联,将电极片置于背部或不易受压的部位,避免导联线及电极贴磁吸金属导致压力性损伤。〔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4.1.3 携带引流管患者应放置引流袋至重力引流位置,避免引流管受压导致条索性压伤。〔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4.1.4 造口患者应在造口周围采用敷料填充,以防止直接压迫造口。〔A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一致)〕
4.1.5 若要在俯卧位实施中更换身体前侧位置的伤口敷料,应在俯卧位实施前进行敷料更换。如果从俯卧位复位时敷料浸透,则需要更换敷料。〔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4.1.6 在俯卧位期间,为了预防身体受压部位的压力性损伤,可鼓励患者自我调整体位,以提高俯卧位期间的舒适度。〔A 级推荐,强一致性(100% 一致)〕
【背景与证据】俯卧位期间,压力性损伤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骨隆突处和体外医疗装置 / 附件(电极片、导管路)等受压部位[34](证据级别:Level 5b)。国外有多项研究指出,压力性损伤是俯卧位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约 25.7%,压力性损伤主要为1期和(或)2期,尤其在营养不良或长时间俯卧位通气患者中更为常见[68,73-74]。研究显示,俯卧位患者的压力性损伤29%发生在面部,18%在前胸部,20%在骶骨,12%在足跟,其他解剖部位约25%[46](证据级别:Level 1c)。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头面部受压部位主要为颧骨、前额、脸颊、鼻、下颌;躯干部受压部位主要为锁骨、胸骨、乳房(女性)、骨盆前骨(髂骨、耻骨联合)、髂嵴;会阴部受压部位主要为生殖器(男性);四肢受压部位主要为肘部、髌骨、脚趾[55](证据级别:Level 5c)。患者在俯卧位实施前,预见性地选择合适敷料进行局部皮肤组织减压和保护至关重要[34](证据级别:Level 5b)。同时,需加强患者基础疾病的管理,及时改善营养状态,进而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在目前已发表的清醒俯卧位研究中没有严重不良事件的描述,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可以自我调整以适应持续的舒适度。因此,可鼓励清醒患者自我调整体位,从而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俯卧位,但必要时允许恢复仰卧位[19](证据级别:Level 5c)。
4.2 颜面部水肿
4.2.1 给予保护敷料或垫高头部15°~30°可减少水肿的发生。〔A 级推荐,一致性(83.33% 一致)〕
4.2.2 若水肿严重,可根据皮肤恢复情况,确定除去保护敷料的时机,以免造成水肿部位皮肤撕裂伤。〔A 级推荐,一致性(83.33% 一致)〕
4.2.3 俯卧位期间,如应用镇静镇痛药物易导致患者眼睑松弛、眼球凸出、眼睑和球结膜水肿等眼部并发症。应做好眼部保护,及时使用眼部保护贴、涂眼药膏等。〔A 级推荐,一致性(86.67% 一致)〕
【背景与证据】俯卧位时,患者面部的前额、颧弓、下颌骨突部位均为受压支撑部位,由于这些部位的皮肤较身体其他部位薄、抗摩擦力小,且处在低水平位置,容易积聚水分,加之组织稚嫩、皮下脂肪少,极易因长时间受压导致面部水肿、结膜水肿 / 充血和压力性损伤[75](证据级别:Level 1c)。Bajwa 等[76]的研究报告,俯卧位期间结膜水肿的发生率约 59%(证据级别:Level 3e)。颜面部水肿作为俯卧位期间的常见不良事件[67,77](证据级别:Level 5c),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78]。因此,实施俯卧位前需规范使用头垫,做好颜面部保护,如合理使用皮肤保护敷料,及时粘贴眼部保护贴、涂眼药膏等[23](证据级别:Level 5b),进而减少俯卧位患者面部并发症,促进患者舒适。
4.3 误吸
4.3.1 根据需要在体位摆放前提醒患者如厕,避免腹压过高引起患者不适或恶心、呕吐。〔B 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4.3.2 俯卧位时可继续管饲 /肠内喂养。〔A级推荐,一致性(86.67% 一致)〕
4.3.3 对于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在俯卧位翻转前1h需暂停管饲。〔B 级推荐,大多一致(73.33% 一致)〕
4.3.4 实施俯卧位1h后,可根据患者胃肠耐受性调整肠内营养喂养速度。〔A级推荐,一致性(83.33%一致)〕
4.3.5 俯卧位期间,需评估患者喂养不耐受症状和体征(腹胀、恶心、呕吐、高水平的胃残余量、腹泻)。〔A 级推荐,强一致性(90% 一致)〕
4.3.6 对于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俯卧位患者,应采取反曲氏位,即患者头高足低位,整个床单位倾斜角度约15°~25°。〔A 级推荐,一致性(76.67%一致)〕
4.3.7 对于存在喂养不耐受高风险的患者,推荐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促动剂,建立幽门后喂养途径(如置入“子弹头”式鼻肠管),必要时补充额外的肠外营养。〔A 级推荐,一致性(86.67% 一致)〕
【背景与证据】俯卧位期间进行肠内营养患者呕吐的发生风险是仰卧位时的2.5 倍,胃残余量过多时会增加误吸风险,但并不推荐在俯卧位时终止肠内营养[79](证据级别:Level 1b)。美国危重病监护学会的专家共识[34]指出,俯卧位前1h暂停鼻饲有助于胃排空,可减少在翻转过程中误吸的发生风险,俯卧位2h后可根据患者胃肠耐受性状况调整肠内营养喂养速度(证据级别:Level 5b)。Chapple 等[80]建议俯卧位时监测胃残余量(证据级别:Level 5c)。Bruni 等[81]的一项系统综述指出,肠内营养期间,俯卧位与仰卧位对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据级别:Level 3a)。Savio 等[82]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显示,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将整个床单位倾斜角度调整为 15°)并不增加患者肠内营养的并发症(证据级别:Level 3c)。此外,美国危重病监护学会专家 Powers[83]认为,俯卧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建议安置为头高脚低位,整个床单位倾斜角度不超过20°~25°(证据级别:Level 5c)。Suliman 等[84]建议,对于存在喂养不耐受高风险患者,建议给予促动剂,建立幽门后喂养,必要时补充额外的肠外营养(证据级别:Level 4b)。
4.4 导管滑脱
4.4.1 俯卧位后,应正确放置所有管道(如氧疗管路)和(或)侵入性管道(如静脉输液管路、伤口引流管道和尿管等)。〔A 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4.4.2 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发生牵拉、移位、打折、渗漏和脱落等情况。定时检查管道连接是否紧密,保证管路的密闭性和通畅性。〔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背景与证据】Chad 和 Sampson[85]的研究显示,在有意识的、未插管的患者中,主要的安全问题是压力性损伤和静脉通路脱落(证据级别:Level 5c)。多篇文献均报道俯卧位易引起管道滑脱,但对于俯卧位期间导管脱落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23,34,63,67]。Gürün Kaya等[68]和 Petrone等[86]的专家意见指出,俯卧位期间常见的脱落管道为静脉导管、氧管、引流管(证据级别:Level 5c)。临床预防管道滑脱的关键在于妥善固定与定时检查,保持管道在正确位置[34](证据级别:Level 5b)。因此,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实施俯卧位期间,需要提前固定好各类管道,预留合适的管道长度,避免管道移位与脱出。
5 清醒俯卧位终止时机
5.1 未吸氧的状态下,患者 SpO2>0.94,劳累时没有呼吸窘迫和 SpO2 下降,并且能持续24h时,可以终止清醒俯卧位。〔A级推荐,一致性(83.33%一致)〕
5.2 经俯卧位治疗 2~4h 后,患者氧合未改善,甚至氧合指数下降幅度≥20% 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进行性增高。〔A 级推荐,强一致性(93.33% 一致)〕
5.3 患者俯卧位后出现危及生命或患者不耐受的情况,如心搏骤停、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恶性心律失常(心率<50 次 /min 或>120次/min)、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最大剂量 0.05μg·kg-1·min-1时患者MAP<65mmHg 等,应立即终止俯卧位。〔A 级推荐,强一致性(90% 一致)〕
【背景与证据】在终止俯卧位通气方面,Sodhi和Chanchalani[87]的研究建议保持清醒、自我俯卧直至患者感觉舒适,或未吸氧状态下 SpO2 为 0.96,且在用力时无呼吸窘迫(证据级别:Level 5c)。亚特兰大埃默里医疗集团的专家共识指出,心搏骤停、呼吸频率>30 次 /min、增加呼吸肌或辅助肌肉的使用、使用最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 0.05μg·kg-1·min-1 时MAP<65mmHg、心率<50次/min或>120次/min、尽管增加 FiO2 但 SpO2 仍<0.90 或 PaO2 仍<55mmHg、患者不能耐受俯卧位时应终止俯卧位[66](证据级别:Level 5b)。上海意见[23]指出,经临床充分评估,清醒俯卧位患者原发病得以控制,肺部病灶呈吸收好转趋势,氧合情况明显改善,呼吸平稳,无需氧疗,SpO2 能维持在 0.94 以上,可考虑撤离俯卧位治疗。需及时终止治疗的情况:① 治疗 2~4h 后氧合未改善,甚至氧合指数迅速下降≥20%。②治疗2~4h后,PaCO2 进行性增高。③治疗无法获益且出现相关并发症,尤其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心搏骤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恶性心律失常、气管导管移位或脱出等(证据级别:Level 5b)。徐燕等[57]的专家共识指出,当患者出现心搏骤停、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恶性心律失常等危及生命或患者不耐受时,应立即终止俯卧位(证据级别:Level 5b)。Guérin等[67]指出,当 MAP<65mmHg 时,应立即终止俯卧位(证据级别:Level 5c)。
6 健康教育
6.1 实施清醒俯卧位前,需为患者提供俯卧位的教育培训,指导配合方法及不良事件的处理。〔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6.2 需告知患者及家属关于俯卧位的原因、益处及不良反应。〔A 级推荐,强一致性(96.67% 一致)〕
【背景与证据】清醒俯卧位治疗效果与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密切相关[17](证据级别:Level 1c)。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48例需要 CPAP 和(或)HFNC的患者,其中只有11例患者能耐受每天2次至少2h的俯卧位且持续2d[88](证据级别:Level 3c),而清醒患者俯卧位时间与治疗成功率相关[89](证据级别:Level 3c)。因此,在进行首次俯卧位治疗前,应向患者提供俯卧位的健康教育,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关于俯卧位的原因和益处,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取得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从而延长清醒俯卧位治疗时间。
小 结
本共识围绕非气管插管患者清醒俯卧位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评估、实施、监测与安全管理、终止时机、并发症预防和健康教育7个主题进行共识阐述,对非气管插管患者清醒俯卧位实施前、中、后的具体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针对清醒俯卧位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给出了明确的推荐意见,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由于临床各科室之间存在差异,开展俯卧位治疗前,临床医护人员需充分综合考虑各环节的实施因素,如患者疾病状态、患者及家属意愿、科室人力资源、医护人员认知水平等,进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俯卧位实施方案。本共识是基于文献证据总结和专家意见制订而成,不具有法律效力,其内容也将随着医学证据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文章转自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3年4月第35卷第4期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荟萃自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3年4月第35卷第4期,只做学术交流学习使用,不做为临床指导,本文观点不代表数字日志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