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家最熟知的,也是护士妹妹们最喜欢观察的,也喜欢分为膜前血栓、膜后血栓。但是啊,膜肺其实是个立体结构,血栓最容易产生的永远都是转折处和凹凸不平处(阻力高,湍流和涡流),因此我们能观察到的血栓是膜肺的冰山一角,内部可能会有更多血栓。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膜肺表面你观察到没有血栓,不代表膜肺功能没有问题;膜肺表面你看到10几个血栓,不代表膜肺功能受到影响。有意思的是美敦力新的一代膜,直接用塑料给你封死了,不让你看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要不要观察?个人建议:要观察,但是只能作为预警,需要结合跨膜压,膜功能一起评判。
此处其实就是看你们的连接管,产生血栓的风险其实不大,记得看下就行。
泵内的血栓,这个与使用的什么样的离心泵有很大的关系,泵的轴承如何,血路径设计如何,不同牌子差别挺大。总的来说,Maquet的离心泵没有轴承,路径设计较合理,体积较小,阻力较小,也是我们用的比较多的。新的费森尤斯使用的DP3电磁泵特别小,也不容易产生血栓。其他品牌我就不细讲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泵内血栓不常见,但是危害极大,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有可能会损伤叶片,降低流量,甚至夸张的叶片受损后,泵裂开也不是不可能(别问我咋知道的)
侧枝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置入的,但是所有血栓中,此处血栓产生的比例最高,因为流量低,管径小,还特别长,有些人用的血透管替代的话,这个问题会特别突出。所以每日监测此处的血栓极其重要。另外一部分就是动脉鞘处的血栓,因为在体内,不容易被发现,每日多做压力监测和超声。
这是极容易被忽略的血栓,但是却很常见的血栓。每次跟着血管外科去撤机时,基本都能看到抽出很多血栓,无论引流管还是灌注管,血栓概率都不小,因此撤机后,不建议马上停抗凝。
置管时一般需要给于负荷量,ELSO的指南推荐50-100u/kg,中国一般都是50u/kg。
为了计算和推注方便,个人推荐1支肝素(12500u)稀释到20ml,根据公斤体重进行负荷推注,输注时间一般选择超滑导丝置入前。注意输注结束,护士口头重复剂量告知医生。以60kg患者为例,需要3000u,就是1支肝素(2ml)+18ml生理盐水,IV 5ml(3000u)。
如果有出血倾向、局部出血、不明确出血情况(如ECPR)可酌情减量,甚至不用。
套包和所有置管物品都需要提前稀肝素预充。
稀肝素配比:0.8ml肝素+499.2ml生理盐水(最终浓度为10u/1ml)
以下默认肝素为抗凝药物,其他药物下面还会讲。
一般默认开始剂量为5-10u/kg/h,以ACT/APTT为目标进行调整,一般不超过30u/kg/h,如果超过这个剂量,还没有达标,就要检测ATIII活性,适当补充血浆。
作用机制:增强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的亲和力,从而进行抗凝
半衰期:60–90 (adults) and 35–75 (pediatrics)
优点:便宜、可以拮抗
缺点:与其他血浆蛋白结合;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拮抗药物:鱼精蛋白
监测方式:ACT、APTT
代谢方式:网状内皮细胞代谢,肾脏排泄
备注:
肝素是抗凝的老大哥,便宜又好用,还可以拮抗,检测也十分方便。是ECMO最常用的抗凝药物,没有之一。肝素是增强ATIII的活性,因此当ATIII缺乏的时候,无法挥发作用,最大的副作用,当然是出血。注意大剂量仍然不达标和HIT两个问题即可。有出血倾向或者已经在出血的患者,需要调整、停止或者换药。
以下为凝血酶直接抑制剂
作用机制: 比伐芦定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凝血药物,是水蛭素的20肽类似物,于2000年获准在美国上市。其注射剂为白色疏松状物或无定形固体。比伐芦定能与凝血酶催化位点和阴离子外结合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凝血酶所催化和诱导的反应,其作用是可逆的。
半衰期:25 (adults) and 15–42 (pediatrics)
优点:不需要AT,没有HIT风险
缺点:没有拮抗药物,肾功能不全
拮抗药物:无
监测方式:APTT
代谢方式:肾脏
备注:
由于比伐芦定价格较贵,大部分情况下,作用与肝素类似,且没有拮抗药物,因此使用场景大部分都是HIT的时候。监测目标与肝素类似,APTT 60-80s。
作用机制: 与凝血酶可逆结合
半衰期:39-51
优点:不需要AT;没有HIT风险
缺点:无拮抗剂
拮抗药物:无
监测方式:APTT
代谢方式:喹啉环的氧化(部分从尿,部分从粪便排出)
备注:类似比伐卢定,但是缺乏文献使用的经验,且中国的医保中是没有这个用法的,因此使用这个阿加曲班抗凝的机会特别少。
以下为其他抗凝药物
作用机制:甲磺酸萘莫司他( Nafamostat mesilate,NM)是一种6-脒基-2-萘基-4-胍苯甲酸盐,为合成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抑制剂。
半衰期:8
优点:半衰期短
缺点:安全性及有效性,没有大规模数据支持
拮抗药物:无
监测方式:APTT
代谢方式:肝脏/血液代谢,肾脏排泄
备注:萘莫司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半衰期只有8分钟,可以使得ECMO设备中抗凝加强,进入人体后出血风险降低。
这个药物最早由日本开发出来其实是治疗胰腺炎的,后来因为发现他可以作用在多个抗凝位点,被当做局部抗凝药物使用,目前在日韩中,已是CRRT首选的抗凝药物之一。
这个药其实我一年前才开始关注,理论上这东西是非常好,半衰期特别短,局部抗凝强,相对于肝素出血风险小,唯一的问题是有点贵,但是今年也降价了。
使用一段时间后,一些经验分享:
1)输注部位:
理论上输注部位应该是泵前,在CRRT中这个不是问题,在ECMO中,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泵前是负压,这样操作,极易进气,所以我们一般从泵后膜前进。CRRT时候在滤器膜前;
2)剂量:
说明书写的是0.5mg/kg/h,实际使用中,这个剂量几乎无法达标,无论是ECMO中还是人体内,因为这个剂量数据大部分来自于CRRT。而ECMO的文献,要么例数特别少,要么就是回顾的,波动也特别大,从0.2-2都有。我们实际使用中,可能还是会结合实际血栓和D二具体情况,比如我使用了0.5的剂量,虽然APTT只有40-50,但是血栓没有增加,D二具体不上升,可能就维持这个剂量了。因此在ECMO中缺乏推荐的剂量,期待有人去做个大型的RCT试验给出推荐剂量。
3)目标设定和检测:
这个药物很特殊,检测方式ACT和APTT都有推荐,但是大部分文献可能还是会推荐你APTT。但是理论上,你ECMO中的APTT值应该是高于人体大概5-10s左右,但实际操作中,部分患者中,ECMO的APTT和患者的APTT几乎没有差别,甚至还有一例患者APTT是相反的。百思不得其解。也可能我们没有从泵前进的缘故。
一般临床中,刚上机或者刚使用时,ECMO处(可以膜后)和患者处同时抽一次凝血功能作为基础,后期管理中,抽一个部位就行。(当然,如果你觉得不放心,可以两个地方都抽,就是特别费钱)
主要使用的场景就是出血倾向或者有HIT。
以下为抗血小板药物
其他抗凝药物:比如低分子肝素、达比加群、达那肝素、NO等,由于使用不多,不再一一赘述,具体详见下图。
检验地点:床边
需要时间:10min
标准值:160-180s
优点:快速
缺点:受影响因素较多,亏本
备注:
检验地点:实验室
需要时间:1-2h
标准值:60-80s
优点:可以长期管理用
缺点:不能床边做,需要等
备注:
检验地点:床边/实验室
需要时间:30-60min
标准值:无
优点:全面
缺点:需要人工操作,标准不够统一
备注:
检验地点:实验室
需要时间:1-2h
标准值:不确定
优点:肝素较好的检测指标
缺点:不普及,标准不够统一,缺乏大数据支持。
备注:
以下是抗凝检测方式对比的总结
抗凝流程图(自己画的,可能有些丑,大家担待点)
抗凝不懂的东西还是很多,特别是机制方面的。目前无论管路还是插管,抗凝涂层都是热门,在上面的内容中,没有加入,实在是水平有限。
本文荟萃自公众号: 冷笑话的ECMO萌新聚集地,只做学术交流学习使用,不做为临床指导,本文观点不代表数字日志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