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临床研究2023 回顾及展望

重症医学临床研究2023 回顾及展望

黄教授的年度重症临床研究报告

一. 本进展的历史回顾
(每年发布的时候都会说这些)
“重症医学国际临床研究进展”是一个从2007年持续到现在的个人项目。
早年是发布在目前都已经消失的个人搜狐博客和网易博客上,现在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所以,个人的这些网上足迹,也算是国内互联网发展的一个侧面见证了。
后来觉得就这么发在网页而不变成铅字有点浪费,于是开始投稿。
最先是投稿于当时创刊不久的华西的《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后来在马晓春老师的推荐下,就一直发表在了李银平主任那里的《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后来杂志也成为“中华牌”的一员。
本来以为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系列,这样年复一年作下去即可,但新冠疫情真的让世界改变的太多!
——2022年我突然调离科研管理部,受命负责单位的疫情控制,在大连不断遭受疫情冲击,指挥调度身心俱疲的情况下,在2022年底至2023年年初,就已经决定偷懒,所以2023年就没有总结了。
这次为什么又提笔了?
也是年底冲动,
作了2023年的课件,但没有变成发表投稿的文字—— 具体怎么冲动的,可以参见上一篇文章:
《重症医学临床研究2023 回顾及展望》预报
之所以没投稿的原因,除了没缓过劲之外,还是今年纳入的内容太多了。
今年54页的幻灯片量远高于既往30-35页的水平,
而且纳入的研究基本都是来自NEJM/JAMA(含子刊)/AJRCCM/LANCET(含子刊),
critical care 仅3-4篇,Chest和intensive care medicine等才各只有一篇,
著名的criticial care medicine竟然一篇没有!
可以说纳入研究的份量和证据等级都很高,
这么些内容整理成文估计是一个超级大工程,
我就继续偷懒了!
先把既往的进展列到这里:
2021重症医学进展 (提供下载)
2020国际重症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2019国际重症医学回顾与展望(含下载链接)
课件发布:2018国际重症医学临床研究荟萃与展望
危通社:2017年国际重症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2016 重症医学回顾与展望
(再前面就没了——本公众号2016年04月29日才成立哦;之前的都在已经消亡的博客上了)
二. 研究进展总结
那么如何看待今年的研究进展?
54页课件,纳入大约52项研究,其中17项是阳性结果,31项左右是阴性,还有就是没法确定积极还是消极的(比如ARDS诊断和治疗指南)
而这17项研究也有水分!
例如雾化吸入阿米卡星预防VAP的研究——尽管研究设定的主要结果——VAP发生率和细菌负荷在组间确实有差异,但真正的以患者为核心的指标——ICU住院日等并无差别;而且吸入抗菌药物是否会诱导本已严重的耐药问题也是一个关键point——因此这类研究如仅从研究设计的主要结果而言是不错的,但临床医生是否真正接受并执行则是另一个问题。
还比如在最后的“其他”一节,纳入不少卒中的研究,均显示血管内的介入取栓效果好,但这是纯外科或者介入科的进展,放在重症领域就比较牵强。
以上结果提示——
纯重症医学领域的“里程碑式”的临床研究基本绝迹,而且该趋势已经稳定存在近10年!
那为什么会如此呢?
不如看一下Josh Farkas 发表在PulmCrit上的“ New ARDS guidelines reveal a shambolic(大混乱) state of affairs”一文
(https://emcrit.org/pulmcrit/ards-guidelines/)

 

他写到:
So, we have two high-quality guidelines written by international groups of smart people within a narrow time-frame. What happens when we line them up? They disagree. A lot.
To begin with, there’s no clear definition of exactly what ARDS is. Recently, a new global ARDS definition was proposed that doesn’t require that the patient is intubated. However, the global ARDS definition has yet to receive widespread acceptance. To date, no major trials have been performed utilizing the global ARDS definition as inclusion criteria. This leaves everyone in a very uncomfortable position – sandwiched between a newer and unvalidated definition, and an older definition.
……
this is an embarrassment to our field
It’s 2023. Other fields have increasingly precise definitions of their diseases, facilitating accurate and personalized care. For example,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ll of which are clearly delineated in a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 Oncologists are increasingly defining tumor types down to a molecular level. Infectious disease specialists are using PCR to rapidly identify pathogens and predict their antibiotic sensitivity profiles.
Meanwhile, pulmonary/critical care physicians have failed to reach any clarity about what ARDS is. In the absence of any clear definition, guidelines regarding ARDS management remain confused and conflicting. Among individual practitioners, the amount of practice variation and confusion about ARDS is even worse.
It’s unclear where to go from here. ARDS isn’t actually a disease, but rather it is a poorly constructed syndrome (which is highly problematic, as explored further here). It might be ideal to completely abandon the construct of ARDS and just start over with something new that has a concrete definition (e.g., “acute 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 Alternatively, everyone needs to agree on what ARDS actually is, and then study it using that definition – to create a cohesive and consistent body of literature.
Either way,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in ARDS is embarrassingly shambolic and needs to be fixed.
……
确实如此,当其他学科的疾病定义已经精准到分子水平,而我们的ARDS(以及sepsis),无论定义本身还是临床医生实践的感觉都处于越来越尴尬和混乱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重症医学有突破性进展很不现实。

——以最近发表在NEJM的他辛伐他丁治疗COVID-19的临床研究为例,(Simvastati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vid-19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309995)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高级设计—— 响应自适应随机化(Response-adaptive randomization )

还是什么前沿的统计方法—— Bayesian design with no maximum sample size. Scheduled adaptive analyses are performed;fit with the use of a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algorithm 都没有用!

可能有人会说不是现在有组学研究、有表型研究了吗,甚至还有人工智能算法了,脓毒症和ARDS的定义之困应该离解决之日不远了吧?
恰恰相反,小土豆们!

表型研究至今,还停留在继续翻腾NIH资助的那几个ARDSNET的研究数据库上,

到今天也没有在前瞻性研究中正式证实亚型或表型是确实存在于所有ARDS的患者身上!

(还是以上面辛伐他汀治疗COVID-19的临床研究为例,既往的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高呼气末正压、液体限制策略和糖皮质激素可能对高炎症反应亚型的ARDS/SEPSIS有效;而本次研究的队列几乎完全属于低炎症亚表型,其亚组分析表明 C 反应蛋白和铁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获益更大,而这两种常见的炎症标志物通常不用于 ARDS 患者的表型分型。你看,是不是麻烦大了!)

至于人工智能,发文章灌水可以,真正解决问题可能还很遥远!因为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的判别以及预后评价,同样也停留在翻腾可怜的MIMIC III数据库的阶段,离临床前瞻性验证还不知道有多远!

更何况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天然存在的黑箱,你都不知道一顿计算机程序跑完,

你会得到怎么样的需要绞尽脑汁才勉强能够做出合理临床解释的结果

实际从深度学习一事可以看出,仅仅依赖重症医学自身,依赖单纯的重症医学的临床研究(无论设计如何精良)已经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需要依赖其他医学学科乃至医学之外的其他自然学科的共同协作,也就是说重症医学的诸多诊疗手段当年从哪里来,估计还得再回哪里去。这是我一个不够成熟的想法,不知道对还是不对。

不仅临床研究如此,荟萃分析更是如此。

今年只“勉强”纳入两、三篇大刊荟萃分析,这与既往荟萃分析满天飞的情况大不相同(我记得数年前的一份年度进展中,沙特的一个研究者一年发表了13篇高等级的荟萃分析)。实际减少荟萃引用,乃至不使用荟萃分析,这个趋势也是越来越明显。
总体上,荟萃分析尽管号称是“最佳实践依据”,但其存在已经和ARDS指南一样,已经不适应当下临床所需了~
因为,荟萃分析的结果要么被不统一的研究结果干扰,给不出定论的东西(比如心肺复苏后目标收缩压血压应该在140mmHg还是180mmHg),要么就是定论的东西没必要用荟萃再强调一遍(比如这次卒中的血管内取栓,荟萃分析和临床研究一致,那么荟萃的结论实际意义不大)。
所以,荟萃分析的尴尬就和指南的尴尬一样 —— 连临床研究都解决不了的疑问,荟萃分析顶多算是个阶段性的标记——然后还要再加一句话:“有待后续大型临床RCT进一步验证”,所以说:
指南从来不是荟萃,荟萃永远也做不了指南。

尤其是对争议性问题所做的荟萃,一定小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同质化”治疗,有的人会说未来是否可按照临床路径来统一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诊疗动作?这个趋势在2023年国际进展中几乎不再提。不过从ARDS治疗指南上,其委员会就明确提出本次更新的几个治疗建议都不建议纳入医疗质量提升规划的框架——这说明什么?

说明心虚!

说明证据不足!

也说明指南的推荐意见没降低病死率但增加临床医护人员负担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俯卧位通气现在也不怎么提了,据说也是证据不足,徒增护理人员负担,因此……

反观国内,假如试图推行脓毒症的临床路径,我觉得最合适的办法是应该先证明这个bundle化的东西是否确实能够在国内ICU降低病死率,如果不能,就不要劳民伤财了,别老外的好东西没学会还带来了垃圾。

最后,还得说,临床其他学科以及全社会对sepsis以及ARDS的了解还是不足,公众认知度亟待提升!这个的意义不用多费口舌。

三. 我个人对重症的一些展望

  1. 临床注册研究的开展:很早我就说过,国外临床研究,尤其发表在大刊的研究其科学假设都很简单的注册研究, 但为临床实践的改进不断地提供了新证据(和争议,并进一步推动research),这一点实际是国内同行最应该学习的。除了上面的好处,另一个好处就是这不就是本土的证据吗?

  2. 重症临床诊疗的次序:诊疗诊疗,先诊后疗!抢救抢救,先抢后救——抢什么,抢时机。抢什么的时机?——抢你TMD狗屁不懂,就先启动bundle?就启动四联五联狗屁抗菌药物的时机?抢的是正确诊断、正确处理病理生理危机的时机!多少患者被漏诊误诊,还在那里嘴硬的傻子太多了。所以强化重症医生的轮岗轮训,强化三基训练,强化临床思路,强调先诊后治要比培养培养机械化实施bundle的傻子重要的太多。

  3. 学科医工交叉的实施:已经说过了

  4. 重症标准化数据库的建设:这个问题也不用多说,没有标准数据库,你能做个毛线,说白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5. 重症基础科研的开展:尽管一直说临床研究进展,但没有基础科研支撑,临床研究也只能做的很表浅。从临床去,从基础来,是一个闭合的循环。

  6. 强化对脓毒症的专业内与全社会的认知度

    重症医学临床研究2023 回顾及展望

完整课件浏览链接:重症医学临床研究2023 回顾及展望 ——横屏观看!

本文荟萃自公众号: 重症危通社,只做学术交流学习使用,不做为临床指导,本文观点不代表数字日志立场。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Chu的头像Chu
上一篇 2024年2月21日 上午11:53
下一篇 2024年2月23日 上午1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