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序言

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脑水肿与创伤性脑损伤(TBI)死亡率有关。TBI后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加幅度可以预测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死亡风险。类淋巴损伤是脑损伤的特征,但其与脑损伤后肾上腺素激增关系尚不清楚。罗彻斯特大学Nedergaard团队发现,TBI后急性脑水肿是由于去甲肾上腺素过度释放导致类淋巴流动受抑引起。此外,TBI后肾上腺素风暴与颈部淋巴管收缩性降低、类淋巴及淋巴回流至体循环减少相关。相应地,泛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部分恢复了TBI小鼠的类淋巴和颈部淋巴流动,促进创伤处神经细胞碎片的淋巴外流,显著减轻脑水肿,改善功能预后。相关结果发表在2023年11月Nature杂志。

文献地址: 10.1038/s41586-023-06737-7.

研究背景

      在生理条件下,脑脊液通过包括脑膜和颈部淋巴管的流出通路将液体通过胸导管回流至体循环。阻断脑膜或颈部淋巴流动,加速了啮齿动物疾病模型中β-淀粉样蛋白、tau和突触核蛋白的沉积,恶化脑水肿及中风梗死体积。去甲肾上腺素(NA)水平在TBI患者中显著升高,NA升高的程度与损伤严重程度、功能预后和死亡率相关。血液中NA的主要来源是肾上腺髓质。由于NA抑制脑内液体运输,笔者团队假设TBI后泛肾上腺素能抑制有助于恢复脑脊液(CSF)流动和减轻脑水肿。在TBI小鼠模型中,笔者团队发现过量的NA显著抑制了类淋巴和淋巴流动、碎片运输,导致脑水肿,且该过程可以通过肾上腺素能抑制减弱。

研究结果

1. 肾上腺素能抑制能够减轻TBI后脑水肿、促进功能恢复

       笔者团队首先评估了TBI小鼠模型中脑水肿,发现损伤后30 min,伤侧半球和对侧半球的脑含水量明显增加(图1a)。既往文献表明,TBI抑制类淋巴流动(定义为胶质细胞依赖性的经血管周围间隙的CSF流动)。由于肾上腺素能信号抑制类淋巴运输,为改善脑内液体运输,笔者团队抑制泛肾上腺素能受体。使用的鸡尾酒药物(以下简称PPA)包括哌唑嗪(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阿替帕美唑(β2-肾上腺素能拮抗剂)和普萘洛尔(泛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小鼠遭受TBI后,立即PPA腹腔注射,连续给药3天(图1b)。

       值得注意的是,PPA治疗几乎完全消除了TBI后脑水肿(图1a)。此外,PPA对TBI后急性脑水肿的抑制能够带来长期的行为学获益,表现为接受PPA治疗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图1c–e)、转棒实验(图1f)和悬挂实验(图1g)均显著改善。水迷宫实验评估TBI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障碍。与TBI小鼠相比,PPA处理的TBI小鼠在创伤2周后的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显著增强(图1h)。

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图1. 肾上腺素能抑制能够减轻TBI后脑水肿、促进功能恢复

 

2. 类淋巴功能衰竭后脑水肿

       基于以上数据,笔者团队考虑TBI后脑水肿是否由于血管或CSF腔室的液体涌入增加,亦或是脑组织液流出受阻所致。研究人员首先证实TBI与CSF示踪剂转运急性受阻有关(图2a–d),PPA治疗部分挽救了CSF流入(图2b、c)。此外,图2d显示TBI后6个月的类淋巴功能持续受损。在体内透颅成像(图2b、c)和脑片分析(图2d)均表明,TBI导致持久性的类淋巴流动受阻。

3. CSF潴留是TBI后水肿的重要原因

       近期研究表明,CSF是卒中后脑水肿的主要贡献者。为分别评估血管渗出和CSF生成对TBI水肿的贡献,笔者团队在TBI后(<5 min)分别通过静脉或脑池注射放射性钠(22Na)来标记这两个液体隔室(图2e,f)。在30 min后收集脑组织,并量化大脑半球中22Na含量。当标记血液腔室后,伤侧半球中22Na含量无显著差异(图2e)。当标记脑池腔室后,伤侧半球中22Na摄取显著减少,但PPA治疗显著增加了伤侧脑组织22Na摄取(图2f)。与类淋巴功能分析结果一致,TBI抑制了CSF示踪剂的流入,而PPA治疗部分恢复了该过程(图2b-f)。

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图2. 泛肾上腺素能抑制恢复脑外伤后类淋巴外流受抑。

 

4. PPA促进TBI后CSF外流

       目前,TBI对CSF生成的影响尚不确切。因此,笔者团队在TBI和对照小鼠中量化了前脑脑室中CSF的生成,发现TBI显著降低了脑室CSF的产生(至少90%),而PPA治疗能够部分挽救这种下降(图2g–i)。这似乎是个悖论?PPA治疗增加TBI后CSF流入和生成,却能有效减轻脑水肿。笔者团队假设PPA可能通过增强液体排出,防止水肿形成。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研究人员向小鼠颅内注射的一种近红外示踪剂DB53,并评估其清除情况。DB53在大脑中自由扩散,入血后与白蛋白紧密结合,并在几天内可被测量。因此,股静脉内的DB53水平与从脑中被清除的总DB53(通过类淋巴和淋巴清除)水平直接相关。结果显示,TBI后示踪剂流出减少,而PPA部分恢复了这一现象(图3a–c)。因此,PPA治疗通过提高DB53类淋巴清除,同时消除了创伤后脑水肿(图1a和图3c),表明肾上腺素通过抑制类淋巴清除在创伤后脑水肿中发挥重要作用。

5. TBI后类淋巴外流受损

       肾上腺素信号不仅是类淋巴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同时也是外周淋巴系统活动的调控因子,包括颈淋巴管(CLVs)。低水平NA可增强淋巴管收缩频率,而过度或持续NA刺激则产生相反效果。笔者团队通过向脑脊液注射FITC-葡聚糖和Texas Red微球的混合物,并量化它们流向浅、深层颈淋巴结的情况,首次证实TBI后CLV引流受到抑制(图3d–f)。对示踪剂信号强度、淋巴结大小和示踪剂分布区域的详细分析证实这些发现(图3e,f)。通过高速双光子在体记录示踪微球(图3g,h),显示TBI后微球计数大大减少,但PPA部分恢复了微粒计数(图3h)。此外,PPA处理恢复了TBI导致的淋巴管直径缩小(图3i)、平均速度降低(图3j)。基于平均速度和管径得出淋巴管的流量速度,显示TBI后淋巴流速减少,但PPA恢复了淋巴流速(图3j)。此外,通过测量逆行流来量化瓣膜功能失调。在未受伤的对照小鼠中,逆行流平均为36.3±1.7%,TBI后增加至43.2±2.2%,PPA处理后仍保持在42.7±2.1%(图3j)。图3k显示,通过淋巴管内流体传输的数值模拟,获得了与实验测量非常接近的体积流速预测结果。

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图3. 泛肾上腺素受体抑制恢复TBI后颈部淋巴管的液体运输受阻

 

6. PPA降低TBI导致的NA激增

       接下来,笔者团队研究泛肾上腺素抑制如何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首先测量TBI后血浆NA水平变化情况,发现TBI后血浆NA立即升高(图4a)。在收集的对侧半球微透析样本中发现,NA水平在TBI次达到峰值,其水平约为基线水平的5-8倍(图4a)。PPA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TBI引起的血浆和脑中NA水平激增(图4a)。因此,血浆和脑间质液中激增的NA似乎抑制了由脑膜和颈淋巴管将液体从CNS运输至血液循环的通路。由于肾上腺素能信号是淋巴流动的关键负调节因子,这些数据表明PPA可能促进类淋巴流动。

        然而,创伤后颈淋巴管的低容积转运引发以下问题:(1)脑内肾上腺素激增是否导致液体外流减少、滞留增多;(2)PPA是否能够抵消去甲肾上腺素激增,提高颈淋巴管的泵送效率;(3)在离体环境下,

淋巴管在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刺激后的反应。笔者团队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解答这些问题。

7. PPA促进淋巴回流恢复正常

      笔者团队在暴露的颈浅淋巴管上局部应用不同浓度的NA,发现NA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减少淋巴管的收缩频率和振幅,而PPA逆转了这种效应(图4b)。为研究NA的独立影响,笔者团队切除并导管化颈淋巴管,在体外条件恒定的内部压力(0.5-3 cm H2O)下进行了收缩参数的定量分析,发现给予NA破坏了淋巴管的收缩波同步(图4c),这对于克服压力梯度推进淋巴液流动至关重要。此外,NA导致较低的传导速度,较短的传导长度和多个起搏点,但都被PPA处理所抑制(图4d)。

8. PPA促进心血管参数正常化

       淋巴回流受到中心静脉压调控。因此,笔者团队评估了TBI后一些心血管参数的变化,发现TBI引起平均动脉压(MAP)和脑血流量(CBF)下降,颅内压(ICP)和中心静脉压(CVP)增加,但这些参数在PPA治疗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图4e,f)。

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图4. 泛肾上腺素能抑制减轻TBI后去甲肾上腺风暴破坏的收缩波

 

9. 颈淋巴管输出神经碎片

在颈浅表淋巴管成像时,笔者团队检测到淋巴管存在黑色、不均匀大小的颗粒,并且在TBI+PPA组中最常见(图5a,b)。通过在皮层中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表达钙指示剂GCaMP7,鉴定这些颗粒为皮质碎片(图5c、d)。随后的组织(TBI后60-90 min收集的颈部淋巴结)分析显示,PPA处理后GCaMP7和BSA-647(CSF示踪剂)的信号强度显著增加(图5e-k)。

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图5. TBI后颈淋巴管输出神经碎片

 

结论

        创伤脑损伤后,过度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抑制中枢类淋巴引流,导致急性脑水肿。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可以显著增强中枢淋巴外流,继而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译者

神经外科学博士

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导师胡锦教授。

增强类淋巴引流减轻创伤后脑水肿

 

 

本文荟萃自,只做学术交流学习使用,不做为临床指导,本文观点不代表数字日志立场。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Chu的头像Chu
上一篇 2023年12月19日 上午10:24
下一篇 2023年12月19日 上午11:31

相关推荐